2014年9月17日 星期三

學習農業:產能不足的因應之道?

今早前往興大還書,並且感謝學長姊的支持與鼓勵。實質的消費,除了有助於我繼續堅持友善農業這條道路。與您們以及二位師長的閒聊,也有助於我反思「務農實作」與「社區參與」的研究方向。

昌廉師所提的「『枸醬』源流與閩客變異」便可擬為產業史綱目之一文。不過此處之「枸」好像是指構樹,即台灣俗諺之「鹿仔樹」。按生態課程蔡志忠老師的看法, 構樹果實雖然可以食用,然其絨毛果渣很難處理、入口。是否因此才會釀造發酵成酒。這點或許可將桑樹、棗樹、榆樹等救荒本草同置併讀。

另外,當鮮果龍眼烘焙成為桂圓以後,其地位反而勝過荔枝,不再流於荔枝奴之定位,是否與「藥用食補」有關。「北人參,南桂圓」一說之源流為何?

孟師所提的清水溝個案,以及社運份子是否已被收編?則為我們提供社區營造與身分轉變的認同差異。不過就他認為,我還是先把清代南投地區的古文書處理好,增 加自己的歷史專業。另外,南投陶的部份則可繼續努力。然而現況研究太多人做了,很難突出。最好持續記錄反思,累積一定資料再寫。

湘雲則和我分享他的碩班同學也在宜蘭種稻-土拉客,以及自己的園藝造景心路歷程。我則建議她應該看看《被扭曲的櫻花:美的意識與軍國主義》然後比較自己的椰子樹研究。

下午到公共圖書館聆聽農委會與台灣創意研究中心主辦的外銷農產品品牌說明會,相較在場人士都是中小企業主或各大農會的推廣人員,身為小農的我好像有點突兀。不過認清自己的現況優劣,加強專業則是 所有企業乃至個人都必須努力的一件事。產量不足、規模不大、口袋不深或許是我的劣勢,但也不能以此為藉口,畢竟沒有錢有沒有錢的作法。

在場有些糧商。他們的觀點是輾米設備很貴,上看好幾千萬,米很好賣,但毛利不高,小農賣米反而比較好賺。另外他們也滿鄙視小農使用一台十多萬元的輾米機,根本無法做到品質保證。若想拿到輾米工廠,又得另外分開處理,所以他們也不太想接小農的單。

另外,主辦單位並沒有因為我是個體戶就差別對待。反倒給我很多忠實建議,規模不大也有不大的作法,畢竟產能、低價早已不是台灣的優勢,趁早轉型較好。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